文气 诗意 书境 文气的不足和诗意的失落已是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书坛有识之士早已达成的共识。当人们走进现代化的书法展厅,面对琳琅满目、几百上千的书法作品,却很难找到几件富有文气、诗意而书境颇高、耐人寻味的突出作品。什么是文气?所谓文气,就是指文人气息,也可以说是浓郁的书卷气,一种由多年的作学生涯磨练造就的文化人的精神气格;什么是诗意?就是指诗情画意,是高度凝练而蕴含丰富的人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什么是书境?就是指书法作品的境界,一种从点画线条、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能够反映作者思想水平的修养与气魄。而只有文气、诗意、书境三者合而为一,自然融冶,才能算是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像《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自叙帖》、《书谱》等即属于此种类型。这是书作者长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和书内功夫以及思想认识能力互相高度结合的综合体现。而中国传统的文学、哲学以及书法学术文献始终支撑和影响、指导着历代的书法创作(古人当然没有创作一说,此处只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而已),因此,对历代代表性艺术成果、经典性学术文献的学习研究对当代书法人是否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无疑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也因此将2008年定为书法界的年,书法人必须及时地补上学习、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一课,才算具备了最起码的文化修养。 但是,也有很多讲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纯属消遣性的翻阅即能达到补课的目的。对于一个有意抑或有志于学问的人来说,必须要有计划,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见什么就读什么,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若无所选择和侧重,何日方可读遍天下之书?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方法虽接触甚众然所获无多!我比较赞同学以致用的观点,不提倡人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花费在那些无用之学上。何为无用之学?就是指那些既无助于国计民生又无益于修身治本的奢靡浮华和玄虚空洞之类的东西。就要读既有助于国家民族又有益于修身治本的好书。但事实证明,任何好书又都不是绝对的,他既有精华的成分也带有糟粕性的东西,此因人因文而异,利弊多寡,各有不同。就像药物一样,它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关键是要懂得科学合理地使用,知道择善而从。要有分析和鉴别,不能囫囵吞枣、全盘吸收。哪些书是需要精读的哪些书只需泛读即可,要做到胸中有数。要带着问题去,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都要力求搞清楚,争取弄明白。自己理解不了,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提倡人要谦虚。谦受益,满招损,不要本来胸无点墨或粗知皮毛还故意端个架子,装出一副博学多才的样子,那无疑是可笑的,也是可憎而且可怜的。面对一本好书,要既能钻进去还能走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我们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读《古文观止》、读《史记》、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习的不仅仅是它优美的辞章音律和行文的纵横披阖,更应当通过这些了解历史,认识作者的思想,从而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欣赏古典诗词也同样如此,绝不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煞有介事、有口无心地朗诵一通了事。稚童背诗如此犹可,因年龄所限而不求甚解实属正常;但作为成人,作为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就应当既知其表又知其里,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下有很多书法人,进行书法创作时,对所抄录的诗词要么不加选择,千人一同,不是远上寒山石径斜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拾人牙慧,味同嚼蜡;要么找一些冷僻的诗词内容,一抄了事,而诗词里面究竟讲的什么,大多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有的甚至错漏百出,将一篇优秀诗词搞得面目全非,不堪卒读;有的所写虽为自作诗词,惜乎其作音律蹩脚,平仄混乱,毫无诗词韵味可言,比之那些俚俗的打油诗更是等而下之;有的在注明诗词作者的时候时不时就闹出一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把诗一首说成词一首,把李白的说成杜甫的,把白居易的说成苏东坡的,把唐朝的说成宋朝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就书法本体方面亦有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有的人搞不清颠张醉素是怎么回事,要么说这就是一个起四个字名字的人,要么说是两个人,一个姓颠名张,一个姓醉名素,还说怎么百家姓里面找不到这两种姓呀。记得有一篇文章里面说,一个书法爱好者不知道二王是谁?向另外一个书法爱好者请教,其人答曰:你怎么连'二王都不知道,不就是我们单位的会写毛笔字的王某和王某某嘛!听到这些,你不捧腹大笑,甚至笑出眼泪来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