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修为:人磨墨,墨磨人

 

书法修为--人磨墨--墨磨人:书法非小技,而有大道存。

【1】书写有法,法中有变:书法是一门值得认真研磨的学问,其难在于它不仅是一门技艺,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同时,它还兼具未有终极的修为性。因此,书法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书写,它要求书写有法,法中有变,通过笔墨线条的不同转换来传达出书法家的精神人格。


【2】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书法是一门未有终极的修为学问。单从书法的技能层面而言,上下几千年形成的篆隶真行草的传统经典碑帖,就够一个人揣摩浏览一辈子了。倘使要学宗一家,兼及多体,在笔法、章法、墨法上心慕手追,墨守迹象,逐迹究源,那要耗费掉多少精力和时间,更遑论发展创新、自构一体了。况且,技能层面对于书法家而言,只是表层的起码要求。书家之修养、学识、性格、经历等深层个性化的元素,又是在各自人生修为的不懈追求中获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构成书法作品各具特质的风格特色。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它的形成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书法讲求技法,但它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又不仅取决于技法,而是受到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的浸润和制约。在我们传统的书法理论中,更习惯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字写得如何,是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当年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段答问,成了学书与立品关系的精练表述,揭示了书法深邃的精神内涵。


【3】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古人还常以书法谈修养,认为写字可以静心,因其敛气收心,屏神凝意;可以养生,因其规范举止,行而有道;可以忘忧,因其滌除杂念,坦荡襟怀。故而有楷书宜正心,行书宜养神,草书宜怡情之说。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书论可谓宏富纷繁,但众多名家都把读书与养性看做是最高目标,在他们的论述中,谈及读书与性情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要性的比比皆是。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张式《画谭》说: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高二适也认为:同是学书之人,最终往往大不相同,有人写成书家,有人写成字匠……对于读书与书法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


【4】神融笔畅,自在自为:书法这一修为性的文化特质,大概源自于书法形成中古代仕人的雅室书斋,在他们那里,书法是一种自在自为、神融笔畅的天然情感表达,丝毫未带有功利的成分,而这恰好真切地表现出书家的人文气度,造成了书作的文化品位。王羲之《兰亭序》是文人聚会过程中的偶然写就;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亲人离丧的悲愤时所写;苏东坡《寒食帖》是官场失意的情感宣泄。这些历代以来被尊为经典的法书,书者当时在书写时肯定不曾想到日后会有如此尊崇的位置,更不会与当今流行的参展获奖和自定润格有任何关联。就是现在拍出4个亿天价的《砥柱铭》,黄庭坚若是在世有知,肯定会宣称这与他丝毫无关,因为这是拍卖行与收藏家的炒作所为,古时文人雅士羞于言利,如此天价已经有违了他当时书写此铭的创作心态。

©2015-2030 3w2n.com  软件版本号:字体转换器正式版 v2.0.2    

万字网提供的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和生成工具仅为字体预览和学习之用,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字体制作公司购买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