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宝帖》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前日狂风,昨日阴问宵其雪尚难谌询。安刚喜霰丝集敕政遂看花片侵阊阖有烟还谈荡楼台无处不深沉,未曾渴望沾优泽益切冰兢凛照临。回銮次日问安适遇祥时尚未盼雪诗成书以志快庚寅小春上游御笔。钤印:比德(朱文)。 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钤印:太上皇帝(朱文)。 琳琅球璧世间所有,若此帖乃希世珍耳。钤印:乾隆宸翰(朱文)、几暇临池(白文)。 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佑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赵孟奉敕恭跋。 己巳腊日雪后乘兴缩临此帖一过,命朱采刻于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亦一佳话也。三希堂并识钤印:古香(白文)、太王(朱文)。 右军此帖跋语俱佳,纸亦清莹可玩,朕题识数番,喜其与笔墨相和,爱不释手,得意辄书,无拘次第也,乾隆偶记。钤印:精玩(朱文)、乾隆御赏(朱文)、几暇怡情(白文)。 收传印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观书为乐(白文)、几暇鉴赏之玺(朱文)、冯氏鹿庵珍藏图籍印(朱文)、三希堂(朱文)、石渠宝笈(朱文)、养心殿鉴藏宝(朱文)、神品(朱文)、鉴古(朱文)、懋勤殿鉴定章(白文)、王延世印(朱文)、王延(朱文)、古希天子(朱文)、嘉庆御览之宝(朱文)、石渠继鉴(朱文)、乾隆御玩(白文)、内府图书(朱文)。
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干、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中秋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无署款。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二希在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流传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辗转卖给郭世五。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终保密无人知,死后此二帖归他儿子郭昭俊所有。抗战胜利后,郭昭俊把他父亲郭世五的觯斋藏瓷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的职务。1949年他随银行撤退到广州,在广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将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因做生意赔本,一年后抵押期满,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亲自给马叙伦(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人写信,指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伯远帖》,终于使二希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