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古人握笔漫议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近奉帖 卫夫人 晋代


卫夫人《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关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繇)法,王逸少(羲之)之师”。又《传受笔法人名》有“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的记载。羊欣去晋未远,此说当属可信。唐张怀瓘《书断》品其书传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她的书法面貌由于出于女书家之手,故唐人书论中,评其为“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云”。她的字迹绝少流传,只可从前人评语中得其大概。宋初《淳化阁帖》、北宋潘师旦在山西所刻《绛帖》、徽宗精选精刻的《大观帖》等三丛帖中,选人了卫夫人《急就帖》一件,但墨迹迄未流传下来,只能从三帖的拓本窥知一二。盖《急就篇》乃西汉以后传播最广的字书,历来书家也都喜欢临写它,欲观作者的本来面貌,殊非易事。至于西晋墨迹,特别是卫夫人的真笔,更不能妄下断语。


《法书要录》汇集前人书论,其中有卫夫人《笔阵图》一篇,如说它出自卫氏,很难肯定。它的成篇时间至少在唐代以前。又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篇,也不可信,但却不失其为总结书法用笔的好资料。为了抬高作品的身价,挂上名家的大名,此司空见惯之事。我们的看法,《笔阵图》不外是唐人或者稍早一些的书法家所撰,何以故?可以从唐《翰林禁经》中找到答案。《禁经》云“(永字)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实际上并不能赅备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宋人黄庭坚对之就有异议,他在题跋《绛本法帖》时写道:“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每拘忌,成一种俗气。”唐人卢肇认为:“永字八法,乃点画尔。”说到此,用《笔阵图》与《翰林禁经》的永字八法对照,它们尽管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出入,然总的立意殊属一致,只不过一是从永字剖析,一是从真书点画找出共性的笔画。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一时期——隋唐习书时讲究笔法结体方法的姊妹篇。


  正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陆断犀象。


┐ [折]百钧弩发。


丨 [竖]万岁枯藤。


ㄟ [捺]崩浪雷奔。


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笔阵图》 - 译文


在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剑端,辩士的舌端,最妙的是文士的笔端。在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最奥妙无穷的当是书。往昔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书法,叹惜七天,为他的书法缺少骨力而担忧;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百日不回,赞叹碑碣超群出众。所以通达书法源流的人少,不明书法道理的人多。近世尤其不重视师法古人,一凭兴致去写,违背书道,仅能记姓名,而常识并不渊博丰赡,闻见又少,所以没有成就,空费精神。然不是对书法有所感悟的人,是不可与他谈书道的!现将李斯的《笔妙》删改润色,归为七条,作出形象比喻列于左(下),留给子孙,永为楷模,并希望将来的君子,能时时揣摩。


笔要取高山绝壁中的兔毫,八九月间收取。笔头长一寸,笔管长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强健。砚要取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涩兼硕,能浮耀墨汁光泽的。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鹿角胶要放置十年以上,坚硬如石才可用。纸要取东阳鱼子笺,因其柔软滑净。凡是学写字,要先学执笔,如果写真书,离笔头二寸一分处执之,若行草书,离笔头三寸一分处执之。点画波折应为全身的力量行笔。初学应先写大字,不得从小。善于鉴赏的不善写,善写的不善鉴赏识别。善于用力的人字多骨瘦硬,不善笔力的人写出来的字多肉肥软。骨多肉少的称为筋书,肉多骨少的称为墨猪;多力丰筋的是优秀的,无力无筋的是有毛病的。要一一从这中间的奥妙处来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戈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背抛钩,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这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松的,就会心手不谐调,意在笔后肯定要失败;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成功。


又有六种用笔法:结构圆备的,如篆法;飘飏洒落的,如章草;凶险可怕的,如八分书;娴静美好的,如飞白书;高耸挺立的,如鹤头书;纵横郁拔的,如古隶。然要用心思考详尽,每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能达到妙境,穷尽书理呀。永和四年,上虞人卫铄撰述。


译文(二)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一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丿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丨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ㄟ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

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浅析


【摘要】卫夫人《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对书写不同字体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关键词】用笔;善鉴;师古人;执笔法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其一,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内客和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笔法精妙,书法作品才有神韵。在《笔阵图》开篇既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后世大家也有类似的书学思想,从中不难看出用笔在书法创作活着的临摹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灌的《玉堂禁经》指出:


  “夫书,第一用笔,每二识势,第三裹束”。


  又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其二,“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古人的法书墨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从古到今,学书者无不从临摹古人经典发帖入手。卫夫人较早提出要以古人为师,然而今天的我们只仅仅作了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已。无非是观看几本名帖,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搬到自己的书法作品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是停留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根本谈不上创造,更没法继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要想在书法这个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有所成就,就要以古为师。


  其三,卫夫人提出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在这里不得不提笔、砚、墨、纸。“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这里突出书写工具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善书者不择纸笔”之说。试想用巨笔写蝇头小楷,结果可想而知。卫夫人在这里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这中思想可谓研究文房四宝的先例。


  其四,《笔阵图》对书法的教学意义重大,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明朝书家丰坊曾道:“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习大须悬腕,这有利于在初学阶段便养成正确与灵活的执笔方法。从创作的实际来看,学书法一旦进入了创作阶段,写大字的时候总是居多,除非自己决意以小楷见长,所以临习也以大字为好。


  其五,《笔阵图》中颇有见地的一点就是书法创作与品鉴之间的关系分析,《笔阵图》中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此“鉴”指欣赏品鉴,“写”指艺术创作。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据严格的分类,鉴与写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但在古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却是鉴与写的统一。善写者一般也应善鉴,善鉴者理论上出手也应该不凡。作为一种主张的提出显示着《笔阵图》在书法鉴赏者与创作者观念上的独特想法,此举开历史先河。


  其六,“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在构思布局与用笔两者的先后顺序上卫夫人与王羲之持相同观点,对后世书法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笔阵图》不愧为一篇书法理论佳作,卫夫人所的书法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得以表露。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书史传【笔阵图】为卫夫人所作释疑


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翔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尽管她并没有留下可以确信的书论之作,不过书史上却将《笔阵图》传为其所作。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文本之一。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通过诸如钟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的工具。


  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中之上品,李嗣真《书后品》列为上之下品,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为妙品,并评曰:“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又有《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引《唐人书评》云:“卫夫人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其均谓之书明丽秀美也。传《笔阵图》一篇,极论隶书笔势。


卫夫人姓卫名铄,字茂漪,世称卫夫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始八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师钟元常,妙传其法,尤善隶书,史载王羲之少时曾随从她学书。



©2015-2030 3w2n.com  软件版本号:字体转换器正式版 v2.0.2    

万字网提供的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和生成工具仅为字体预览和学习之用,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字体制作公司购买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