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成章草书法访谈问答

 

QUOTE:问:首先请您谈一下现当代章草创作的现状?


刘:章草从其产生,直到现代参考汉简创作。这一分界为20世纪之前和20世纪之后,这是章草一大变化,这一变化是1000多年最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现在讨论章草,就是要讨论章草这一大变化发生的时代环境。我曾经做过蔡梦霞的硕士论文答辩导师,她的硕士论文是谈元代的章草,写得很好,她在论文中也谈到了这个历史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简牍自汉代结束纸张普及以后,历史上只在西晋的汲县发现了汉简,就是后来历史学上普遍使用的《竹书纪年》,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64年。从那以后就没人看到过汉简了,只是北宋的时候偶尔有几只简牍出现。因为北宋比较重视博物学,金石文字学,像欧阳修、赵明诚等,发现过几只简牍。也可能在唐代的时候大家不注意这些,北宋注意古籍的时候偶尔发现几只汉简,米芾也曾看见过几只汉简,但很快就在历史学、书法学视野里消失了。元代人写章草如赵孟頫等还是按照《淳化阁帖》、《出师颂》、《月仪帖》等来克隆。这种刻帖模式后章草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清。现代一大变就是出现了简书模式的章草,这些真正的汉代隶书的草书,是楷书出现之前的书体。这种非镌刻的比较自由的书写墨迹,是秦汉时代草书章草的本相。于是,二十世纪书家便竞相模仿之,打破了宋、元、明、清章草的窠臼。你看王遽常的章草,和赵孟頫的《急就章》就很不一样了,它不是突显光滑飘逸的燕尾,而是反其道用古拙的中锋取消侧锋燕尾。还有钱君陶写字也是直接取法汉代简书,带着草书味道,比较飘逸的汉简的意思,他们俩人的书法很有时代的历史性特点。现当代章草受到汉简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老老实实的按照《出师颂》、《月仪帖》写章草的人相对就少了,不管是写得古拙的也好,流丽的也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秦汉简牍的影响。自二十世纪初《流沙坠简》的发现开始,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不仅造就了王国维、郭沫若这一代学术大师,而且流风所及于书法艺术。如果做一个断代史研究的结论,可以说受到秦汉简牍书风所改造的章草,就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草书创作的一个时代性特征。

       问:元、明时期的章草创作是否可以看成只是一个单纯的继承?

刘:不是,如果说继承的话,现代继承的更准确,元、明时期的继承是把章草工艺化,抽象化,有点程式化。比如《淳化阁帖》里张芝的《秋凉平善帖》,就已经没有手写的感觉了,那种恰恰是一种被刻帖改变的继承。汉代章草的原状就是简牍上的草书,而元、明时期的章草是经过《淳化阁帖》改造过的。要说继承的话,今天恰恰是最重要的、最原原本本的继承。我用的一个学术词语叫后现代选择。所谓后现代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写的章草不是从清代人直接传承下来的,反过来而是从1800年前的汉代人传承来的,这就是一种后现代特点。
       问:我们最近做章草专题发现在唐、宋时期,纯正的章草很少,这跟元、明时期的差别比较大,您认为造成唐宋和元明两种对待章草创作不同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

刘:其实唐代并非不重视章草,像《书谱》是最有章草气息的,《书谱》的很多字是按照章草的法度来的,这是古意。唐代人去除这种古意的今草,其最大的改变是在张旭、怀素,但他们是从张芝、王献之来的。但是张芝已没有墨迹传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旭、怀素。真正具有古意的是孙过庭的《书谱》,《书谱》最近于王羲之的《十七帖》,包括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李怀琳《与山巨源绝交书》、贺知章《孝经》、高闲《草书千字文》也均近于汉、晋人古意。所以说唐代对书法的古意还是章草精神的延续。



©2015-2030 3w2n.com  软件版本号:字体转换器正式版 v2.0.2    

万字网提供的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和生成工具仅为字体预览和学习之用,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字体制作公司购买版权。